敬請期待
廣州市先于國家機構改革之前,于2015 年初成立了廣州市國土資源規劃委員會(現“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”)。將原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的土地和礦產資源管理職責、市規劃局的全部職責整合后,劃入國規委。在機構整合的過程中,為應對業務體系復雜、技術要求高、數據資源廣、應用程度深等現狀要求,全委借助信息化手段,開展了面向廣州市國土與規劃一體化工程的一系列項目。
實施過程首先以頂層設計為引領,以業務整合為基石,為信息化建設提出基礎框架和總體指導,制定建設路標規劃;進而根據信息化頂層規劃路徑,開展全委一體化信息平臺建設,實現國土與規劃業務全貫通、數據資源大整合、管控落實更高效。從而更好地落實機構改革背景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等相關要求,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。
背景
國土、規劃兩大職能部門的合并,使得機構規模變得更加龐大,管理機制更加復雜,業務體系更加錯綜復雜,原兩局信息化架構和信息系統已經不能適應機構改革的需要。而且,政務體質改革日漸深化,國土與規劃領域改革向著流程精簡化、管理精細化、決策科學化、政策響應敏捷等方向快速推進。這些變革,都要求國土與規劃信息化建設有更大的格局、更新的思路、更加全面的突破,按照機構重組后的職能重新調整、重新設計,提升其完備性、適應性、先進性和穩定性,支撐未來五年甚至更長時期的信息化發展需要。
在以上背景下,廣州市國土資源規劃委員會于2015 年逐步啟動開展了全委信息化頂層設計研究,依據信息化設計路徑,開展國土與規劃一體化平臺建設,打造全委流程貫穿、高效協作的多用戶多層次應用體系,并從辦理、監管、決策、對外服務、資源管理的需求出發,提升應用服務能力;同時,對國土、規劃長期積累的數據進行整合遷移,形成分類清晰、標準規范,相互關聯的成果數據,配合信息化平臺的運行上線。
需求
在廣州市國土規劃委成立之初,國土、規劃兩大職能過去分屬不同部門,整體信息化建設水平不一,在業務覆蓋、數據支撐、技術體系、應用系統等方面存在著各類問題,信息化面臨著如下建設難點:
? 業務體系需貫通:機構重組后,委內業務孤島現象嚴重,必須盡快梳理國土與規劃的全局業務體系、劃分事權、打通業務事項之間的關系、開展業務標準化以及優化業務流程等工作,深度融合規劃、土地、礦產、測繪、海洋等業務,形成一套完整的業務流程體系,以快速響應機構改革、空間規劃體系改革、放管服改革、審批制度改革等要求。
? 數據體系需整合:機構重組后,全委繼承了原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、規劃局的大量數據成果,種類繁多、形式各異。如何充分利用這些數據,發揮數據的資產性作用,需要對數據進行梳理整合,實現統一坐標系、統一標準規范、統一數據存儲、統一數據服務等;同時需要理清數據脈絡、貫通數據挖掘鏈路、完善數據治理配套機制保障。
? 技術架構需統一:原部門信息化成果存在大量的技術路線各異、功能重復、相互獨立的應用系統,割裂了業務的連續性,形成很多“信息孤島”,且技術架構已經落后于主流技術。機構重組后,需建立全委層面統一的技術框架。
? 應用系統需強化業務協同:全委成立之初已有40 多個應用系統,業務辦理系統面臨各自獨立、分散、缺失、復用度低等問題,機構重組后,需要基于企業級SOA 架構,快速搭建新業務,使業務人員集中在同一個應用平臺中審批,應對多級多部門統籌管理、分工實施、求同存異的業務協同模式,提升審批效率和服務質量。
解決方案
為應對機構重組后的信息化建設,廣州市國土資源規劃委,首先采用自頂向下與自底向上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信息化頂層設計,從宏觀、中觀、微觀層次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研究成果,在實現職能轉變的同時,明確清晰信息化建設策略。其次,依據頂層設計研究成果,開展國土與規劃一體化應用平臺建設,為國土、規劃、礦產、測繪、綜合政務管理提供統一貫穿各層級各部門的信息化支撐。
最后采用數據遷移方式對歷史數據進行整合利用,通過數據整合真正實現了國土與規劃的一體化。
具體解決思路包括:
1.業務資產標準化
(1)以業務流程再造為核心,形成國土與規劃業務一體化業務資產
在業務分析上,采用信息資源規劃(IRP)、組件化業務建模(CBM)、業務流程管理(BPM)、服務建模(SOMA)等方法,從信息資源、業務體系、業務流程、服務資產等層面進行規劃和分層設計,對國土、規劃業務進行深度分析,根據國土與規劃合并后的職能、組織架構和管理要求,設計國土與規劃一體化的業務模型,以“放管服”改革目標為中心提出業務流程再造的建議。這些成果以可視化模型作為載體,形成了標準化、可持續調整的業務資產,可敏捷應對業務調整,確保IT 與業務對齊。
對覆蓋土地、規劃業務的每一類事項進行詳細分析,形成業務標準化手冊,規范申報材料、辦理流程、審批依據、審查要點、監管規則以及內容、辦理表單及其輸入字段的內容和格式、打印表單和圖紙的樣式等。并在此基礎上,按照“減、放、并、轉、調”的優化理念,對業務流程進行整合優化。
(2)以信息化作為抓手,提出IT 規劃目標和路徑
以面向職能、面向信息、面向用戶為核心,在國土與規劃業務一體化模型基礎上,采用企業總體架構方法(EA,Enterprise Architect)對信息化進行頂層設計,提出IT 的總體愿景和目標,研究形成“一個框架、八大體系”。即國土與規劃信息化總體框架及標準體系、業務體系、數據體系、應用體系、技術體系、基礎設施體系、安全體系、管理體系。
(3)以信息化具體項目為落腳點,深化后續工作計劃
以急用先行、重用先行為原則,在充分復用原有信息化成果的基礎上,制訂一系列信息化項目的工作計劃,保障國土與規劃一體化平臺、多規合一、不動產登記等重點項目可“按圖索驥”,并有序通過國土規劃監測、評價、數據開放等項目實現信息化的縱深發展和應用創新。
2.數據整合集成化
整合基礎地理、調查評價、規劃編制、業務管理、監督監管、多規合一和各類專項7 大類數據,建立一套國土與規劃數據資源目錄,實現了國土和規劃數據之間的集中統一共享互通。建立統一的國土與規劃數據倉庫,理清數據脈絡地圖,貫通數據庫價值挖掘鏈路,完善數據治理配套機制保障。通過數據畫像、數據管理以及數據服務三步開展數據整合。其中,數據畫像在于理清數據關系、建立數據體系,形成數據資源目錄,數據管理對數據的標準化、存儲方式、建庫方式以及更新管理機制等進行設計,數據服務主要以對內和對外使用的角度進行服務分析。
國土與規劃數據資源專題目錄
3.平臺應用一體化
以SOA 的松耦合架構和ESB 無縫集成能力為核心,搭建企業級基礎框架平臺,提供高穩定可靠、高性能響應、系統松耦合集成的架構支撐能力。通過統一安全中心,實現4A 級應用安全防護,支持 “三權分立”的安全管理模式。引入“管理域”的概念將管理層級與機構層級解耦,支持“分層分級”管理模式,實現各個組織和部門可以擁有獨立的管理員,各自管理所轄范圍內的所有系統資源且互不影響。采用集群方式部署項目成果,保障運行服務器在出現故障時,可以自動切換到其它服務器,實現系統持續平穩運行。
業務應用以項目為核心,通過統一項目編號、各階段圖形關聯和證照回溯等多種技術手段,建立項目各環節關系,支撐國土與規劃深度融合貫通,打通政務與業務之間、部門與部門信息共享渠道,建立成果資料庫,實現全流程成果資料串聯、共享。加入防控規則,建立防控體系,全面梳理業務辦理過程中的廉政風險防控規則六十余項,按照提醒、強制、鎖定進行分類,并明確每個風險點的檢測范圍,將廉政風險融入業務審批,做到精準檢測、智能防控,實現一體化的廉政風險防控。
國土與規劃業務審批廉政監管
4.移動辦公智能化
探索移動化管理模式,逐步實現移動政務處理、移動業務審批、移動事項督辦、移動圖形應用等功能。提供移動信息主動推送服務,方便管理者及時了解項目進展、局內工作動態、隨時調閱資料、獲取最新的業務成果,為審批、管理、匯報、監管提供有效的信息化助力手段。
5.數據遷移工藝化
數據遷移的實現可以分為三個階段:數據遷移前的分析準備、數據遷移的實施和數據遷移后的校驗。
(1)分析準備階段
重點在于分析遷移數據庫數據與目標數據庫結構,確認新、老兩個系統的數據表對應關系及表字段對應關系。以“求同存異”為原則,即分析原庫與目標庫相同的部分,此部分可直接轉換后導入目標庫;目標庫不兼容的部分,此部分需要重點分析目標庫與原庫所存在的差異,設計可行的方案進行目標系統的兼容性改造。
(2)遷移實施階段
主要是通過試遷移方式,確保數據的完整性、數據的質量以及數據的展示方式,而不僅僅是從數據庫層面做簡單關聯查詢。試遷移后還需通過邏輯組裝對業務數據進行驗證查詢。同時,建立各類數據之間的關聯關系,構建業務數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。
(3)校驗階段
通過質量檢查工具或編寫校驗程序進行。同時試運行新系統校驗遷移數據,檢查數據的準確性,形成數據遷移校驗報告。數據校驗工作需經過實施主體方、遷移實施方、監理單位三方層層把關完成。
成效
通過信息化頂層設計研究,形成了“一個框架、八個體系”成果,在內容完整、可持續改進的、操作性強的國土與規劃信息化體系下,建設了國土與規劃一體化平臺。該平臺是“以政務為核心的統一調度、以流程為核心的業務協作、以數據為核心的決策支持、以應用為支撐的智慧服務”綜合級“航母”平臺,推進了國土、規劃全面融合,并明確管理業務與信息化建設內容的關聯,使信息化貫穿于從調查評價、日常管理、監測監管、政策研究到社會服務的國土與規劃業務全過程。實現了政務管理有序銜接,業務管理有效融合、監督監管有據可依。
平臺于2018 年2 月19 日上線,整合了基礎地理、調查評價、規劃、業務辦理、監督監管、部門共享和新數據7 大類數據,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國土與規劃數據資源目錄,已遷移數據3TB( 含材料數據)。截止目前平臺已運行一年,累計辦件量約30 萬件,用戶數達6500 多人。伴隨著2018 年12 月25 日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的正式掛牌,3 日內,全系統正式切換新組織機構、調整文書編號、電子簽章,進行快速敏捷應對,同時平臺將持續服務更多的用戶,擴展更多的業務。
(1)集中統一共享、分層分級管理。根據管理職能,市級、區級、街鎮級等不同層級的用戶管轄不同的行政區劃范圍,每一級用戶擁有對應的空間數據的權限,并實現了4A 級安全應用管理。
(2)實現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。以項目為核心,按照階段業務事項劃分進行全過程關聯,建立國土與規劃業務審批、空間資源、事項督辦、廉政防控、公共服務等各類數據之間的關聯,確保實現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和項目一棵樹管理的目標。
(3)以審批系統為樞紐,實現互聯互通內外部系統。通過任務調度方式,實現政務案卷、業務案卷、督辦案卷的協同共享;市、區、鎮街,以及外部應用的信息貫通。
(4)全過程帶圖審批,指標一鍵檢測,規劃底線管控,符合政府層級管理的會辦模式,讓合并后的機構運轉更加和諧、規范。
(5)智能防控,建立不同規則和管控模型,通過指標一鍵監測智能報警,自動觸發廉政風險防控,實現風險監控、處理、定性、技術復核和督查。
(6)挖掘數據輔助決策,宏觀視角對國土規劃的土地資源進行監測,例如對存量用地、批而未供、供而未用、建設用地進行動態監測。
Copyright ? 2001-2021 上海數慧系統技術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4017532號-1 滬公網安備 31011502008224號